咨询动态

规划教育 2025城乡规划本科七校联合毕业设计中期评图顺利举办

时间:2025-08-04 08:04:24 来源:乐鱼app官网下载官方版

  2025年4月19日,“椿树·焕新”街区更新与社区治理研讨会暨2025全国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七校联合毕业设计中期汇报在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中国书店(原京华印书局)四层会议厅成功举办。活动聚焦街区保护更新与社区治理,首次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将专家讲座、沙龙研讨与设计评图有机结合,以教学实践相融合的形式,助力学生拓展视野,深层次感受社区发展需求。本次活动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指导,北京建筑大学与椿树街道联合承办,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协办。

  活动参与嘉宾包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曲长虹,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规划实施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林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冯斐菲,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汤羽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委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佳燕,以及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工委书记李松山、椿树街道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周冠南、椿树街道工委副书记张立等属地领导。本次活动由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陈志端主持,与会嘉宾及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南京大学七校师生代表共六十余人参加。

  活动伊始,陈志端副院长向七校师生及与会嘉宾致以诚挚欢迎,强调此次联合毕设活动不仅是学术的对话,更是一次实践的探索,期待学生们能在多方的思维碰撞中,感受规划的治理逻辑与责任担当,推动学科的深层次地融合与创新发展。

  石楠秘书长首先感谢多专业师生共同参与联合毕设活动,强调这是各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及师生倾力投入的结果。他指出当前老城面临特色弱化、竞争力不足等挑战,要破解这一些难题需要各学校一起努力,希望同学们有批判性思路,真正理解经典理论并融会贯通。同时希望同学们有共情能力,了解居民诉求,换位思考,不能仅追求美好蓝图,还要关注居民参与和支持。此外,他还强调行动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面对现实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保持技术方案逐渐完备,通过毕业设计呈现政策能力,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学会规划的真道理,成为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基础。

  周冠南主任通过介绍椿树街道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强调其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明珠的主体地位,并提出历史街区更新面临的挑战,以及近年来在党建引领下深耕文化、赋能社区治理的举措和成效。同时发出诚挚邀约,希望与七校师生深化合作,共同解码椿树文化基因,推动多元共治,强化智库赋能,将学术智慧转化为发展动力。

  在“椿耕智库”特邀顾问聘书颁发仪式上,椿树街道对来自七所高校的专家教师们表达感谢并颁发了特邀顾问聘书,期望借助专家们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各校老师与同学们的智慧与努力,为街道治理注入新的活力和思路。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北京城市规划学会街区治理与责任规划师工作专委会主任

  冯总在讲座中以姚同改为典例深入剖析了北京城市更新的全过程。她详细阐述了在居民外迁、产权结构变化等复杂情况下,如何有效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同时还强调了政策稳定性对于长期规划的重要性,并指出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协调多方利益,确保政府、社会资本及居民之间的顺畅沟通。此外,她特别提到了公共空间规划的关键作用,通过精准定位和功能设计,提升街区整体品质与居民生活品质。同时,与居民的和谐共生也是改造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需要妥善处理与居民的关系,确保改造工作得到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刘佳燕教授在讲座中探讨了社区规划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及挑战,结合清华大学的教导学生的经验和实践案例,强调社区规划需考虑多重维度,包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多方力量协调和跨空间层级统筹。她指出,规划不仅关注物质空间建设,还要注重社会关系和制度的完善,倡导跨学科方法,并强调社会力量和良好制度的引入。刘教授还指出,制度创新和多方参与是关键,规划师应扮演动员者和组织者角色,推动事件驱动的发展,倡导创造性参与与多赢共识,并呼吁建立质量评估体系和社区规划师服务认证体系。

  研讨主题:街区更新与社区治理中的难点与痛点;管理部门、责师、企业、居民等各方主体的角色与担当;社会协同体系如何发挥作用。

  研讨嘉宾:莅会专家、街道有关部门代表、责任规划师代表、属地企业代表、居民代表等

  主持人:刘佳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委会秘书长

  沙龙研讨环节,首先聚焦于历史建筑保护与现代功能需求之间的矛盾。与会者一致认为,历史建筑和文物在保护过程中需考虑其应用价值,而不单单是维持其原有状态。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区别于文物,更注重其文化的挖掘与现代功能的融合,以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和谐统一。在探讨街区更新中的资源与预算约束时,与会者提出了成本共担机制,鼓励居民、企业、政府等多方一同承担更新费用。同时,针对不一样的项目,如公益性项目和盈利性项目,提出了不同的实施策略,以确保各方利益的协调与平衡。

  会议还围绕多主体在街区更新中的角色与担当展开深入探讨。管理部门要平衡保护与发展,提供政策扶持,强化党建引领;责任规划师需凭借专业能力推动项目落地,保障可持续发展;企业要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探寻合作新模式;居民应提升参与度,通过出资出力增强责任感,融入社区治理;学术机构则要发挥智库功能,为实践提供学术支撑,推动教学科研与地方服务深度融合。

  成功案例分享环节,椿树街道介绍了文化党建联盟、文商旅融合发展等实践经验,以及高校作为智库,通过城市体检、多方协调等助力街区更新。最后展望未来,与会者认为需探索更完善的协调机制,明确各方责任,推动街区更新与社区治理水准不断提高,实现街区和谐更新与社区可持续发展。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北京北建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分院院长

  华南理工大学的组员对场地提出了房屋产权、民生改善、物质空间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并且借鉴了法国玛黑保护区和德国佛雷德里西沃德居住区的案例,研究怎么样基于传统地块的尺度再开发,从而引入宗地主义的概念,在胡同里分别构建点状、线状、面状公共空间,研究聚焦在街区改造过程中做到既尊重北京旧城肌理,又满足现代北京生活需求,还能解决场地紧急的公共空间需求。通过模数组合确定宗地标准。

  专家对华南理工大学小组的方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设计理念新颖独特,尤其在运用模数概念及通过小尺度模型构建场地整体语言方面表现出色,展现了较高的专业素养与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① 建议进一步细化并深入分析北京地区的土地产权情况,为后续设计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撑。

  ② 在四合院建筑规划设计中,建议突破传统宗地理论的框架束缚,聚焦四合院的核心特征进行深入挖掘与创新。

  ③ 当前方案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呈现方面尚显不足,建议进一步融入更多地域文化元素,以增强方案的文化辨识度与历史厚重感。

  老师们充分肯定了北林同学们的工作投入和方案特色,提出了优化建议:一是针对椿树街道的传统与现代建筑交融,建议采用差异化设计,满足多种人群的多元需求;二是在方案深化过程中,建议从产业与功能维度挖掘,为场地注入内生动力;三是优化场地分析,简化冗余信息,聚焦核心问题,提高效率并提升方案针对性。

  北京大学三位同学以独立开展论文研究的形式,各自聚焦一个专题领域展开深入探索。三个维度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在交通领域,针对潮汐式拥堵和停车资源紧张问题,提出路权合理分配和动态交通组织优化等创新策略。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构建系统化的保护评估体系,并提出基于历史记忆延续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方法,以最大化传承历史建筑的价值。在城市更新模式研究中,深入分析不同片区的更新路径和内在动力机制,提出可操作的优化路径,为城市更新实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专家们针对北大小组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在交通研究中,需明确问题根源,聚焦地块内部交通;在历史建筑保护部分,建议明确评价目标,以便转化为可行策略;同时,建议对四个片区进行横向对比分析,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指导。

  哈尔滨工业大学同学的设计的具体方案灵感汲取自《城南椿华》这部著作,在研究过程中,借助历史与空间的分层剖析方法,创新性地提出“叙事层积”设计理念。在具体设计路径上,结合大数据模型,巧妙融合叙事语法与层积理论,对历史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精准确定规划片区以及关键节点。在设计表达层面,引入“文化共生体”这一前沿概念,主张通过微更新这种精细化、渐进式的方式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复杂问题,以此实现京味文化基因的延续与传承。

  专家们对哈工大学生的汇报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汇报制作精美、研究内容深入全面。同时,针对汇报内容,专家们提出以下点评意见:

  ① 在后续工作中,研究视野不应仅局限于地区旅游策划项目的节点层面,需进一步关注椿树街道公房以及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

  ② 在开展微更新工作时,应进一步明确更新的具体对象,即精准把握更新理论语法逻辑中的“宾语”指向。

  华中科技大学组以“胡同织梦计划”为主题,聚焦椿树街道在物质形态、经济活力、社会公平与社区认同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缝隙空间活化、气泡客厅等策略。运用形态类型学修复街巷肌理,塑造特色建筑;通过城市触媒理论激活缝隙空间,转译历史符号、设置公共节点等。整体方案以“建筑-人-文化”共生为核心,强调历史保护与功能织补并重,突出手绘表达与节点设计的精细化呈现。

  方案逻辑架构清晰,手绘图纸精美、节点设计细致,精准把握了历史街区特质。后期建议:

  ② 细化社会公平的人群分类(如居民、游客、新业态从业者),针对性设计设施配套与空间布局。

  ③ 优化空间策略的落地性,结合产权现状与更新成本,明确院落单元改造的优先级与实施步骤。

  南京大学团队以“四核聚运・创投五维”为主题,提出“产业合链、文化合脉、空间合韵、交通合流”四核更新策略:通过打造“老字号+文旅+数字”产业组团,构建“会馆—名人故居—非遗工坊”文化路线,营造“两轴三带多节点”空间结构与共生院落,优化慢行系统与文旅游线,推动历史街区与现代产业、交通系统的协同共融等。

  方案区域分析全面,关注琉璃厂西街与周边片区的业态联动,提出的“共生院落”设计促进居民与游客互动,交通策略注重慢行系统与文旅游线结合。后期建议为:

  ③ 补充经济测算与实施机制,明确老字号改造、数字产业园建设的资产金额来源与运营模式。

  北京建筑大学一组基于路径依赖与突破理论,围绕老城复兴议题,提出“空间共融—民生共兴—发展共融”三维路径重构策略:通过空间句法分析厘清街巷结构,修复历史水系,构建“时空重叠”的公共空间网络;完善五级路网与15分钟生活圈,推动医养结合、劳动共融等全龄友好型社区建设等。

  方案实事求是,理论框架清晰,路径依赖与突破理论的应用具有创新性,空间句法分析与生活圈规划结合紧密。后期建议:

  ② 强化“人—地”互动分析,结合居民问卷与行为观察,验证公共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北京建筑大学二组基于共生理论,提出“水韵故居,书香畅行”策略,聚焦文化产业驱动的空间与生态协同更新。通过围绕书画产业构建“创作—展览—拍卖—体验”全链条,打造“小体量、多功能”文化空间,推动数字直播等新业态发展;策划“备考—赶考—揭榜—入仕—雅集”文化路线,推动分布式文化节与“文化+商业”生态融合等。方案强调历史资源的活化利用与产业链延伸,推动文化与空间的深度融合。

  共生理论应用扎实,产业策略突出书画产业的全链条发展,生态策略借鉴国际案例(如韩国清溪川),注重水系修复与公共空间营造。后期建议:

  ② 增强文化策略的在地性,深入挖掘椿树街道特有的戏曲文化、会馆文化内涵,避免同质化的文旅体验设计。

  各组汇报紧密围绕历史街区更新这一复杂课题,从产业、文化、空间、生态等多重维度展开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充分彰显了扎实的调研功底与卓越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后续工作中,各团队需进一步聚焦核心问题,提升策略的可操作性与落地性,更加关注“人—地—产”三者之间的动态关联,为老城更新探索出更具借鉴意义与实践价值的路径。

  在整体汇报圆满结束之后,与会嘉宾和来自七所学校的教师代表纷纷分享了自己的深刻感想,并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各位评图专家以及七校的师生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椿树街道的保护更新是一项充满挑战且极具探索价值的课题,各团队从不同视角出发,提出了各具特色、富有创意的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案。通过此次中期评图活动,大家实现了充分的交流与互动,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同取得了进步与提升。让我们共同期待七校师生的毕业设计终期成果!